找到相关内容136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现代中国佛教慈善观念的“返本开新”

    此大乘菩萨法不可,其各顾身家以各自了之思想,已用不着!故佛教徒众,对于社会人群互关互益之事,精勤去作,方能显出佛法精神,方能为建立国民道德之基本。 1934年春,以学术文化弘法利生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佛教慈善|返本开新|现代中国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7455293214.html
  • 长安佛教简略概述

    高祖遂兼汰二教,下诏以沙门道士,苟避征徭、不守戒律,而寺观邻接廛邸,溷杂屠酤,非所以为垂教,其僧亏缺者,并令罢道。精勤练行者,并就大寺观居止,供给衣食。京师留寺三所,观二所;诸州各留一所,余皆罢之。然...

    弘学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393389.html
  • 解脱大乘天论—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

    可骨被王留,识神未必留也。”于是以绝食来表明心迹。所谓无上道心,就是菩提心,是大乘道的基础。修大乘法,需要自我牺牲的精神,玄奘法师就是突出的典范。在西行路上,玄奘法师不但严持戒律,精勤勇猛,而且,沿途...

    王惕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293684.html
  • 长安佛教历史进程概论

    青门外敦煌寺和帛法祖所建的不知具体位置的精舍。敦煌寺是竺法护在长安青门外建立的译经讲学场所。关于这一史实的最早资料是梁代僧祐(445~518)的《出三藏记集》,其云:竺法护“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,精勤行道,...。幼年丧父,师从五台山的天齐出家,并于澄律师处受具足戒。此人遇事精勤,遍历诸方,后至金粟寺参访密云圆悟,得其心印并嗣其法。曾入住弘济寺,后又迁至长沙大沩山同庆寺。著有五宗派叙、五峰禅师语录一卷。  ...

    增勤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693695.html
  • 虚云禅学思想研究

    寺参加赤山法忍主持的禅七,在禅堂中昼夜精勤,一念澄清,身心忘却。从此万念顿息,工夫“落堂”,昼夜如一,行动如飞。至第八个七的第三夜,六支香开静时,因护七冲茶时开水溅于手上,茶杯坠地,一声破碎,疑根顿断...

    伍先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5594105.html
  • 虚云老和尚一生中的难事奇事

    老和尚既不允就职事,只好顺受表堂,打香板,一声不响,也不说明堕水事,于是病益加剧,流血不止,小便滴精;在禅堂中昼夜精勤,澄清一念,不知身是何物。这样经过二十多天,一切病不觉顿愈。过几日釆石矶住持德岸送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503994651.html
  • 论晋水净源与北宋的华严中兴

    ”据此,《圆觉仪》先于《华严仪》之二本,《华严仪》又先于《首楞严仪》。仪》。   在净源有关忏仪的著述中,这是最早完成之作。其“总叙缘起”称:“……然则忏之为义,有理忏焉,有事忏焉。若大陈罪相以精勤...

    陈永革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281095062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的特点与精神

    按照印度佛教的一般说法,修行解脱是一个长期过程,需要累世修行,不断地积累功德。例如《杂阿含经》中就说:“精勤修习……渐得解脱。”大乘佛教也提出了菩萨修习要经历“十地”的说法。   佛教传人中国内地以后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25996040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佛说无量寿经讲记(十一)

    是我真正的证明。   这样请佛作证之后,进一步在佛前表明愿心。“发愿于彼,力精所欲”,就是我发誓努力精勤地积功累德,来成满我的所愿。无论是成就佛身或成就净土,我都以自己勇猛精进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佛说无量寿经讲记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00512325693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大乘修行人不可不知的修法——三殊胜

    如何精勤,也只是小善。就像开水笼头,开得大水流则大,开得小水流则小。同样,做一件善行,发心广大则善根广大,发心狭小则善也狭小。譬如,只为今生或一年家中平安而行善,这种善做得再多,也只是微小的善根。智者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大乘修行人不可不知的修法——三殊胜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211836325668.html